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世界》 > 2004年第7期
编号:11264944
幸运,就是拥有健康的自恋(2)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2日 《健康世界》 2004年第7期
     H小姐 32岁 未婚 大专文化 保险公司文秘

    七年来,H总是情绪抑郁,总认为自已不聪明,不优秀。先后与几位男朋友相处,也总是不了了之。H出生在一个普通职员家庭,H的外婆家在她们居住的那个小城里有很好的名声。之所以有名,是因为H有一个贤惠能干,乐善好施的外婆。外婆虽然文化不高,但在她身上却体现了所有的传统美德,她为人处世的原则就是“以德报怨”。外婆的做人准则直接影响了H的母亲,她一直想做一个贤妻良母,但当她和丈夫的感情出现问题时,她并没有积极和丈夫沟通,而是一味回避。家庭的不和谐与外婆的典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H带来了极大的困惑。

    专家说法:

    分析上面三个人,我们不难看出,所谓自恋型人格障碍其实就是自恋发展到了极致,自己太喜欢自己了,以至于再也不愿意去欣赏其它人或其它事物。他们中的男性,往往喜欢表现自己,招摇过市,对周围的人和事评价极低,相反则总觉得自己在其它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很重要,一直自我感觉良好;他们中的女性,则多喜欢顾影自怜,经常远离群体,我行我素。自恋的男性,常常是古怪的、绝望的,很难容人,也很难被人所容,因此他们很容易产生自杀倾向。分析以上三人人格障碍的成因,我们发现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但这些家庭大多数是传统意义上的“书香门第”。这些家庭中均有一二位具有权威地位的人物,他们树立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榜样。这种榜样人物的过于理想化的公众形象与他们在家中真实形象的反差是导致患者巨大心理冲突的原因。社会文化以及家庭对自恋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七十年代,美国出现了一大批主要发生在白领阶层的自恋型心理障碍患者

    七十年代,美国出现了一大批主要发生在白领阶层的自恋型心理障碍患者。

    保守估计,我国目前约有2—5%的人表现为自恋型人格障碍。

    保守估计,我国目前约有2—5%的人表现为自恋型人格障碍。

    1914年,弗洛伊德( Freud )在他著名的论文《论自恋》中对自恋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他认为自恋有两种:一是原始的自恋,也就是我们前文所谈到的自恋型人格。原始的自恋,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在原始的自恋里,母亲作为孩子的第一个养育者,总是被当成最初的投注者,一个有别于自己的客体来爱的。如果投向客体的这种爱遭受挫折,这种朝向外的爱就会折返回自我。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继发性自恋,也就是我们所要谈及的第二种自恋,临床上的病理性自恋。它的产生是源于孩子在儿童期缺少爱的关注和映照,导致内心存在“关注饥饿”。这样的人在长大之后,对于成功和卓越,以及成功之后的赞扬和关注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732 字符